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业 > > 正文

成长的秘诀,在于如何意识到自己很蠢-每日快讯

来源:问智星    时间:2023-02-04 20:16:24


(资料图片)

还没有弃耕的第143

作者 | 普罗米

来源 |后见之明(id:a_hindsight)

嗨,我是普罗米,一个刚改名的新媒体人。 我改名了。 很高兴重新认识你,我是普罗米,一个搞了7年自媒体,略懂一些文案,略懂一点运营,特懂摆烂的新媒体人。 这是我第N次改名,唉,说实话,之前的公众号名字,没什么不好,就是不知道这账号是干啥的,所以这一次,我想把账号名字聚焦在我的创作领域上,至少让看到这个名字的朋友知道,我写的内容是什么。 这就是改名的初衷。 账号是旧的,名字是新的,人是半新半旧的。 现在的我,被旧的过去和新的未来夹击,这一年受到的挫折不少,肉却没少,只有头发在掉,能力没多少成长,段子倒是攒了一箩筐。 果然,苦难是创作的灵感,我最近,又突然多了很多的灵感,毕竟骂人的时候灵感最多了。 不过这一次,我不骂人,因为要骂的对象竟是我自己,我找不到骂人的对象也不能骂自己对吧。所以这一篇,我要秉持自媒体博主教你做人的精神,好好跟你讲道理。 讲什么道理呢? 事情是这样的,某天我看书的时候,发现了一个词,叫“愚昧之巅”,本来我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,怎么想自己都不会在愚昧之巅嘛,但是越往下看我越心虚,因为作者写了一段话: 蜕变的困难在于,你处在愚昧之巅时,不知道你处在愚昧之巅,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在绝望之谷或者开悟之坡。我突然就哭了。 这说的怎么这么像我呢......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文章。 我一直在想,怎么突破自己的瓶颈,“愚昧之巅”也许就是那个契机。 1.一个人爬坡的3个阶段一个人成长大体分为3个阶段:
第一段,从开始到愚昧之巅;第二段,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;第三段,从绝望之谷走到大师,这条路称为开悟之坡。
参考这张图: 在不同的阶段,人的自信程度是不一样的。 第一段,随着知识技能的增加,人的自信心逐步增加,愚昧之巅就是极度自信的时候; 第二段,当掌握的知识越多,越发现自己无知,这时候来到了绝望之谷; 第三段,当知识技能超越了大部分人以后,自信心会逐步恢复,有些人可能会进入“顿悟”的状态,迈入开悟之坡,逐渐向大师靠近。 看到这张图,你觉得你现在处在哪个地方? 绝望之谷或开悟之坡? 我把这图分享出去以后,这是大部分人给我的回复,我自己也曾经是这么认为的。 直到我看丁西坡写的《长期有耐心》,里面提到了一句话,对,就是开头的那一句,我突然发现,我貌似对自己判断失误。 我以为自己在绝望之谷或开悟之坡,但以我当前掌握的知识之少,还远远达不到这两个阶段需要的能力水平...... 为什么会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呢? 书里提到一句, 大部分人停滞的地方不在绝望之谷,也不在开悟之坡,而是在愚昧之巅,无法从愚昧之巅进入到开悟之坡。很多人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,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高于其他人,但实际上,这种评价未必是客观的,真正客观的评价来自周边环境。 对,是真正周边的环境,最接近你的人对你的评价是怎么样的,比如你的同事,你的领导,你的合作伙伴,这些人对你的评价才更客观。 “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身处愚昧之巅,但大部分人知道别人身处愚昧之巅。”所以,你能否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,取决于你能否得到有效的反馈。 不瞒你说,这就是我哭泣的地方....... 我以为我的能力水平比别人高,比别人优秀,别人在愚昧之巅,而我已经到绝望之谷了,但现实很可能是,大家都在愚昧之颠,互相不戳穿,大家不是在比谁更聪明,而是在比谁没那么蠢。 这很可能才是真相,是现实。 2.成长的秘诀,是如何意识到自己很蠢其实这篇文章,乍看有价值的内容就在第一部分了,毕竟我已经提出了核心观点,而且还丢出了理论判断。 看完第一部分,就以为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。 对不起,这就是过去的我,浅尝辄止。 以前我写文章大概就是这么个水平,思考问题也就是这么个水平,看到一个理论会觉得很有趣,觉得不错就放在文章里提高逼格,从来没有深入去思考为什么。 什么叫深入思考? 来,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次不成熟也不太深入的思考过程。 愚昧之巅这个词,我不是第一次听到,2年前我写过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,简要介绍了这个理论,然后完事。 这次在看书的时候,我突然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触。 就像作者提到的那句话: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处在愚昧之巅,而大部分人知道别人处在愚昧之巅。 我突然把这句话代入到自己身上,觉得特别真实,我看得到别人的不足,也知道别人的能力水平,所以我觉得自己比他们优秀。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 我突然意识到,这不是真相,因为我觉得自己很优秀,但实际上,比我高一级,甚至高两级三级的人并不这么认为。 所以曾经我操盘过的2个项目,每次进展到一半就被转到了其他同事手上,因为没有人坚定地认为,这项工作没有人会做得比我出色,这项艰难的任务,除了我没有别人可以做好。 一个人是可以被替代的,那就说明,他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。 这就是周边环境的反馈。 但我不服,因为我看到的别人处在愚昧之巅,所以我总是在质疑,质疑同事,质疑领导,我始终认为,这是别人对我的偏见。 但事实可能是,这不是偏见,这是真相。 你知道吗,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。 当一个人在遭遇巨大的变动和挫折,从云巅掉入谷底的时候,人很容易启动防御机制,这种防御建立在攻击别人,质疑别人的基础上,只有这么做,才能保住自己玻璃心。所以在我遇到巨大挫败的时候,我启动了防御机制,我看到了别人的不足,却没看到自己的不足。 我一直以为,这次的较量是聪明人和聪明人的较量,但实际上,这是一次蠢人跟没那么蠢的人的较量。 很多时候的比拼,比的是谁没那么蠢,而不是谁更聪明。从一开始,我对问题的定义就出现了偏差。 结果显示,我输了。 第一次看到那张图的时候,我没有这一套的思考过程,我觉得自己在绝望之谷。 但这一次看到这张图,尤其是作者说的那句话,我开始动摇了,我真的在绝望之谷吗?为什么我会在绝望之谷,就因为现在我的自信跌到了谷底吗? 不是,自信不是判断依据,能力水平才是判断依据。 那怎么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?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自己判断吗?不是,一个人的能力,由周遭环境判断。 比如,我没办法判断自己能力的高低,因为大部分时候,人天然对自己会有过高的评价,但是周围的人,尤其是跟你合作的人,能够给你更客观的反馈。 比如你的领导,给你安排的工作是否重要,他们是否放心把工作交给你;跟你合作的同事或朋友,是否相信你的专业判断,你的决策是否经得起质疑;你完成的工作,数据反馈怎么样,效果如何,是否给业务带来正向价值。 这些都是判断依据。 只是我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,无视了这些判断依据。 很多人跟我说过,要多思考为什么,多问自己几句为什么,我以为自己也是这么做的,但大部分时候,我不是。 我看过很多业内大神写文章,他们提到自己的经历时,觉得那个过程很难,当时我不理解,好像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辛。 但现在我突然明白,我无法理解这些大神当时的心情,是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,达不到他们的水平,无法感同身受。 意识到自己的愚蠢,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。如果你没有过类似的经历,你可能也不会明白我上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。 3.突破的秘密,在于有效反馈今天这篇文章,其实我没有写好。 真的,能写出来的内容,不足我想的十分一。 但我还是很想把它写下来,因为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事情,虽然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,可我还是很想分享给大家,也许有人跟我遭遇类似的困境,我的分享能给你一点启发。 大学的时候,一位我很尊敬的师姐跟我说过一句话:当你遭遇瓶颈的时候,就是你成长最快的时候。 我确实遭遇瓶颈了,但我不知道解题方法在哪儿。 就像我前面提的,我以为我在绝望之谷,实际是在愚昧之巅。 要认识到这一点是真的很不容易,真的不骗你,我是自欺欺人了大半年才终于承认这一点的。 怎么意识到的呢? 起源于前一段时间我参加的一场面试,被好几个业内专业人士盘问,他们不懂我所做的业务,但他们可以直击问题的核心,可以问出一系列我回答不出来的问题,可以仅仅通过一场不过半小时的面试,就看出我的不足,而我觉得他们都是对的。 这么说吧,我得到了有效反馈。 过去我一直认为,领导对我有偏见,所以我不认可他们对我的判断,但一个陌生人是不会对我都有偏见的。 那场面试,我准备了大半个月,结果却一塌糊涂,这种感觉太难受了。 但我仔细回顾发现,那场面试中提到的问题非常犀利,我回答不出的问题,恰恰都是我当前欠缺的知识。 我非常庆幸参加了那场面试,虽然当下结果不如意,但它给了我比结果更有价值的东西——有效反馈。 很长一段时间,我对自己的定位有很大的偏差,误以为自己在绝望之谷。 因为我没有获得有效的反馈。 试想一下,你在职场里能听到真心话吗?很难。正是因为如此,我很难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,因为别人的反馈里,都参杂着主观因素。 同事可能会碍于情面不断地夸你,领导可能会碍于利益或安抚或打击你,朋友会碍于关系和你一起吐槽骂娘,总而言之,你很难在生活里听到关于你的真实反馈。 即使有,也多是夸奖,不是有效的批评。 一个能够直接了当指出你问题所在的人,才是你真正的贵人。 而偏偏,这个人可能在你遇到的100个人里只有1个,甚至不存在。 所以这篇文章写出来的价值,是想告诉你,如果你真的遇到困境,遇到瓶颈了,一定要去找一个能给你有效反馈的人。 这个人,可能是跟你PK很久的竞争对手,知道你的弱点;可能是你找工作的时候遇到的面试官,看出你当前的问题所在;可能是偶遇的业内大神,愿意抽出时间指点你;还可能是你花钱买到的大神。 讲真,这里应该插一段广告的。 可惜我没有,只能跟金钱擦肩而过 今天的文章说到这就讲完了,这是我对“愚昧之巅”新的思考过程。 如果说成长最难的是从愚昧之巅跨越到绝望之谷,那跨越过程最难的就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愚蠢,以及,如何承认自己的愚蠢。也许不一定对现在的你有帮助,但如果,我能为某个在遭遇瓶颈的朋友提供一点启发,这篇文章就发挥了它该有的价值。 以上。 最后提一句,我改名字啦,很高兴重新认识你,下周见。 作者:普罗米,混了7年自媒体,写了近200万字,专注研究互联网和搞钱。公众号【普罗米的新媒体百科】,希望写下的每一个字,都不浪费你的阅读时间。 ​

关键词: 以为自己 觉得自己 掌握的知识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